【概要描述】SBTi科学碳目标是由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(CDP)、联合国全球契约(UNGC)、世界资源研究所(WRI)和世界自然基金会(WWF)共同发起的一项倡议。
纺织服装行业作为产业链长、能源消耗大、碳排放集中的传统行业,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低碳转型压力与机遇。据相关数据显示,纺织服装行业全产业链碳排放占全球总碳排放的10%以上,其中原料种植、纤维生产、印染加工及终端消费后的处理等环节,均是碳排放的关键节点。
SBTi对纺织服装企业的要求聚焦于两大维度:一是范围1(企业自身运营排放)与范围2(外购能源间接排放)的减排目标,要求企业结合自身生产规模、能源结构,制定短期(5-10年)与长期(2050年前)的绝对减排目标,例如通过替换化石能源为光伏、风电等清洁能源,优化生产设备能效等方式降低排放;二是范围3(价值链其他间接排放)的减排管理,这也是纺织服装行业认证的重点与难点——涵盖从棉花、化纤等原料采购,到物流运输、经销商运营,再到消费者穿着、洗涤及废旧衣物回收的全链条,要求企业通过供应链协同、绿色采购标准制定、消费者引导等方式,推动整个价值链的低碳升级。
不同于部分行业自发的低碳倡议,SBTi认证的“科学性”体现在其目标制定需经过严格的气候科学测算,且需满足“雄心水平”要求:企业需证明其减排速度快于行业平均水平,且长期目标需实现“深度脱碳”。这种严谨性不仅让认证结果具备全球认可度,更能帮助纺织服装企业避免“漂绿”风险,真正将低碳转型落到实处。
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约60%来自供应链上游的原料环节,例如传统棉花种植依赖大量化肥、农药(间接产生温室气体),原生聚酯纤维生产依赖石油资源(化石能源消耗高)。
SBTi认证对范围3排放的严格要求,正倒逼企业重新审视供应链结构:一方面,头部企业开始通过绿色采购标准,优先选择有机棉、再生聚酯、竹纤维等低碳原料——例如通过SBTi认证的H&M集团,承诺2030年前实现100%使用再生或可持续纤维;另一方面,企业通过与上游供应商签订“低碳合作协议”,推动供应商加入SBTi认证体系,形成“企业-供应商”协同减排的良性循环。